AI 写代码越来越快,程序员的价值还剩什么?

写在前面

上周团队 code review,小李用 Cursor 十分钟写完了一个我原本预计要半天的功能。看着他熟练地用 AI 生成代码、测试用例、甚至注释,我突然有点慌:

如果 AI 能写出大部分代码,那我们程序员的价值还在哪里?

这个问题不是杞人忧天。GitHub Copilot 的采纳率已经超过 50%,ChatGPT、Claude、Cursor 等工具正在改变整个行业的开发方式。身边不少朋友都在焦虑:是不是该转行了?

但冷静下来想,AI 真的会取代程序员吗?

一、AI 编码的现状:很强,但还不够

先说结论:AI 是强大的助手,但不是替代品。

AI 擅长什么?

我最近一个月深度使用 Copilot 和 Claude,发现它们在这些场景下表现优秀:

  1. 标准化代码:CRUD、数据库操作、API 调用等重复性工作

  2. 代码补全:根据上下文智能补全,准确率能到 80%+

  3. 简单重构:改变量名、提取函数、格式化等

  4. 单元测试:生成测试用例,覆盖基本场景

  5. 文档生成:根据代码自动生成注释和文档

这些任务原本占据了开发时间的 30-40%,现在确实可以交给 AI。

AI 的局限在哪?

但在实际项目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场景 1:电商促销系统

产品说:"双十一要做个阶梯满减,满 300 减 50,满 500 减 100,还要叠加优惠券,但某些商品不参与..."

我让 AI 写代码,它给出了一个看起来完美的实现。但运行后发现:

  • 边界条件处理有漏洞(恰好 300 元时的计算错误)

  • 没考虑并发下的库存扣减

  • 优惠券和满减的优先级不对

场景 2:性能优化

线上接口突然变慢,我问 AI 怎么优化。它建议加缓存、加索引、改算法... 听起来都对,但:

  • 不知道我们的实际数据规模

  • 不清楚系统的瓶颈在哪(是数据库?是网络?是算法?)

  • 给不出具体优化方案的优先级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AI 是执行层的高手,但缺乏决策层的判断。

二、程序员的竞争力:从"手快"到"脑快"

如果说过去程序员的竞争力是"写代码又快又准",那么 AI 时代的竞争力则是"想得清、说得明、判得准"。

1. 架构设计:掌控全局的能力

去年接手一个老项目,需要做微服务改造。AI 可以告诉我微服务的最佳实践,但做不了这些决策:

  • 拆分粒度:按业务域拆?按团队拆?怎么平衡服务数量和复杂度?

  • 数据一致性:分布式事务怎么处理?用 Saga?还是 TCC?

  • 技术选型:用 Kubernetes?还是 Docker Swarm?考虑团队技术栈和学习成本

  • 演进策略:一次性改造?还是渐进式迁移?

这些决策背后,是对业务的理解、对团队的了解、对成本的权衡。AI 可以提供参考,但拍板的必须是人。

举个例子

朋友公司做在线教育,高峰期有 100 万并发用户。他们的架构演进路径是:

  1. 单体应用(MVP 阶段)

  2. 垂直拆分(按业务模块)

  3. 水平拆分(按用户分片)

  4. 混合云部署(成本优化)

每一步都是根据当时的业务规模、团队能力、资金状况做出的最优解。这种 Big Picture 的思考能力,AI 学不来。

2. 问题拆解:把复杂变简单

产品经理扔过来一句话:"做个类似抖音的短视频功能。"

新手可能直接让 AI 写代码,结果发现根本跑不通。有经验的工程师会这样拆解:

短视频功能
├── 用户端
│   ├── 视频上传(分片上传、断点续传)
│   ├── 视频播放(HLS 流、清晰度切换)
│   ├── 点赞评论(实时同步、消息推送)
│   └── 推荐算法(协同过滤、内容理解)
├── 后端服务
│   ├── 存储服务(OSS、CDN 加速)
│   ├── 转码服务(多清晰度、不同格式)
│   ├── 审核服务(内容安全、人工复审)
│   └── 数据统计(实时数据、离线分析)
└── 运维保障
    ├── 监控告警
    ├── 容灾备份
    └── 成本优化

拆解完,每个小模块都可以让 AI 去实现。程序员的价值,是把模糊需求变成清晰任务。

3. 领域知识:理解业务的深度

代码是为业务服务的。同样是写一个支付接口,金融行业和电商行业的关注点完全不同:

金融支付

  • 双重校验、多重签名

  • 资金流水的幂等性

  • 监管合规、审计日志

  • 极端情况下的数据补偿

电商支付

  • 并发下的超卖控制

  • 优惠券、红包的叠加规则

  • 支付超时的订单取消

  • 对账系统的设计

这些细节,只有深耕行业的工程师才清楚。AI 能写出代码,但写不出真正符合业务场景的代码。

4. 调试能力:在混乱中找线索

上个月线上出了个诡异的 bug:用户偶尔会看到别人的订单信息。

看日志,没发现异常。问 AI,给出了十几种可能:

  • 缓存 key 冲突?

  • Session 串了?

  • Redis 配置问题?

  • 数据库查询错误?

最后花了两天才定位:是 Nginx 的连接复用问题,在极端情况下导致请求串了。

这种调试过程,需要的是:

  • 对系统全链路的了解

  • 根据现象推断原因的逻辑能力

  •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思维

  • 遇到未知问题不慌的心态

这些能力,不是 AI 给你一段调试代码就能解决的。

5. 创新思维:超越既有模式

AI 的训练数据来自过去,它只能组合已有的方案。但真正的创新,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

案例

  • 当年 Redis 作者创造 RDB + AOF 的持久化方案

  • React 团队提出虚拟 DOM 的概念

  • Docker 重新定义了应用部署方式

这些创新,不是把现有技术拼凑起来,而是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大胆尝试。

即使是小的创新也有价值。比如我们团队自己搞了一套基于 WebSocket 的实时协同编辑方案,解决了 CRDT 算法在低网速下的性能问题。这种针对特定场景的创新,AI 做不到。

6. 软技能:人与人的连接

技术再强,最终是人在做事。

真实场景

去年做一个跨部门项目,需要对接 5 个团队的接口。技术方案不难,但:

  • 产品要求快速上线

  • 设计想要完美效果

  • 测试担心质量问题

  • 运维关心稳定性

  • 老板关注成本

我的工作变成了:

  • 和各方开会,协调优先级

  • 拆分任务,制定排期

  • Code Review,把关质量

  • 指导新人,分担压力

  • 周报月报,向上汇报

这些工作,AI 一个都做不了。但这恰恰是高级工程师的日常。

三、未来:成为"AI 增强型工程师"

说了这么多,结论是什么?

AI 不是敌人,而是工具。关键是如何使用它。

我的实践经验

过去三个月,我把工作流程调整为:

1. 架构设计阶段(纯人工)

  • 理解业务需求

  • 画架构图、流程图

  • 技术选型和权衡

2. 任务拆解阶段(人主导)

  • 拆分模块和接口

  • 定义数据结构

  • 写技术方案文档

3. 代码实现阶段(人机协作)

  • AI 写标准化代码(CRUD、工具函数)

  • 人工处理核心逻辑

  • AI 生成测试用例

  • 人工补充边界测试

4. Code Review 阶段(纯人工)

  • 检查 AI 生成代码的质量

  • 优化性能和安全性

  • 统一代码风格

5. 上线运维阶段(人主导)

  • 监控告警

  • 问题定位

  • 性能优化

这样下来,开发效率提升了约 40%,但质量没有下降。

给程序员的建议

如果你担心被 AI 取代,不妨思考这些问题:

  1. 我能不能在 10 分钟内向 AI 清晰描述一个复杂需求?(考验抽象能力)

  2. 我能不能快速判断 AI 生成代码的质量?(考验审查能力)

  3. 我能不能设计出 AI 难以直接生成的系统架构?(考验设计能力)

  4. 我能不能解决线上从未遇到过的诡异 bug?(考验调试能力)

  5. 我能不能说服团队采纳一个新的技术方案?(考验沟通能力)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能回答"是",恭喜你,你的竞争力很强。

如果有些回答不了,那就是明确的成长方向。

写在最后

三十年前,IDE 出现时,有人说程序员要失业了。
二十年前,开源框架流行时,有人说不需要从头写代码了。
十年前,Stack Overflow 火了,有人说不需要记住 API 了。

每次技术革新,都会淘汰一批人,成就一批人。

被淘汰的,是那些只会机械写代码的人。
被成就的,是那些拥抱变化、善用工具的人。

AI 时代,程序员的价值不是消失,而是升华。从"码农"变成"数字时代的建筑师",从执行者变成决策者。

你的选择是什么?


你觉得 AI 对你的工作影响大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最近的文章

Node.js 拥有非常丰富的后端框架生态,每个框架都有其侧重点和适用场景。下面介绍主流、活跃且广泛使用的 Node.js 后端框架,按类别和流行度大致排序: 🥇 一、核心/传统 Web 框架 (最常用) Express.js 地位: 事实上的标准,Node.js 生态系统中最流行、最基础、最广泛…

继续阅读
更早的文章

前言 作为前端开发,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测试说:"能在 Node 16 下跑一下吗?" 你切过去,发现常用的 CLI 工具全没了 然后开始漫长的 npm install -g xxx 之旅 我统计了一下,自己平时全局装了 18 个包。手动重装一遍,保守估计要 5 分钟。如果一个月切换 10 次…

继续阅读